中心在张家港顺利举办智慧稻作技术现场观摩交流会

发布者:郭彩丽发布时间:2023-10-27浏览次数:1

10月22日,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张家港市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顺利举行智慧稻作技术现场观摩会。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自然资源部原副部长、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研究院院长曹卫星,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佳宝,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曹丽虹,一级巡视员沈毅、唐明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傅兵,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丁艳锋、朱艳,张家港市委副书记李炳龙,市政协主席赵建明,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综合分析处副处长徐佳男以及省市县有关部门领导,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苏垦农发、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镇江市农业科学院、淮安市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以及江苏各市县农技推广部门专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基地主任和现代农业企业负责人等140余名代表参会。

张佳宝充分肯定了智慧稻作技术在问田地“要数据”、“作处方”方面的前沿性与引领性,赞扬了农业大数据整合、模型算法迭代、农机智改数转等对作物生长的“智能调控”。张佳宝表示,农作物生长的全过程立体化监测、智能化诊断、精确化作业的实现,推动了我国农业发展规模化、智慧化、绿色化的进程,并指出智慧农业发展要向“基建智慧化”方向做突破,积极利用我国在新能源方面的核心技术优势,为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贡献“智慧农业”力量。

曹卫星表示此次观摩会进一步推进了智慧稻作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推广,为发展现代作物生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智慧化技术与模式支撑。曹卫星对团队未来智慧农作的发展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完善以“五个一”技术载体为核心的智慧农作技术体系,构成完整的解决方案;二是深化技术应用合作模式,构建产学研企融合体,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推进;三是打造示范样板,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农业数字化带动农村数字化,为高质化、绿色化、智慧化、规模化作物生产贡献南农力量。

曹丽虹对智慧稻作技术中数字、信息、算法的技术方案集成,农机农艺与信息化的融合以及对地区农业发展的推进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今后农业智慧化发展提出了三点期待,一是要持续完善1+4+N的协同工作模式,在农机-农艺-农信融合上下功夫;二是要推进数字化平台建设,在技术的“适用性”和“实用性”上下功夫;三是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在农机智慧化建设和持续优化“苏农云”上下功夫。以期在低成本、实用化的智慧农作技术研发方面取得新突破,为国家粮食安全、大国“三农”做出江苏贡献。

丁艳锋在讲话中表示,本次现场观摩交流是“展示智慧稻作技术最新成果、共谋智慧农业发展大计”的一次盛会。智慧稻作技术将北斗导航、现代农学、信息技术、农业工程等应用于水稻生产管理全过程,是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生动实践,是推进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有效举措。他希望智慧农业团队全体科研工作者,瞄准国家粮食生产重大需求,继续深耕智慧农业领域研究,加大创新力度,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赵建明在致辞中对智慧稻作技术在张家港的应用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表示此次观摩会的举办为全市作物生产管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强市的建设注入科技力量。南京农业大学的专家学者深入张家港田间地头,将知识与技术带进乡村与农户,培育出了一大批特色示范村、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今后,张家港将主攻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经济深度融合方向,积极申报国家智慧农业改革试点,做好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农业农村发展主线,努力提升全市农业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徐佳男指出智慧农业技术优势的有效利用,是解决我国耕地数量持续减少、农村劳动力外流严重、主要农作物成本较高等一系列问题的关键。他表示,今后仍需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天空地、机艺信”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智慧农作技术在全面感知、智能决策和精确作业方面的优势,促进农作管理和农村基建由定向到定量、由土木到数字的转变,使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交流会上,沈毅和唐明珍对智慧稻作技术的应用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智慧农业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作了详细指导;省农业农村厅农机装备处、种植业管理处、科技教育处、省互联网农业发展中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苏垦农发等部门领导围绕智慧农作技术的研发进展和应用模式进行了交流研讨。

观摩会现场中心刘小军教授和张小虎副教授分别就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土壤剖面水分传感器、稻情巡检机器人、农情智能监测站(网)等硬件装备,以及数字稻田、稻情遥感监测、种肥水智能决策、耕种管收精确作业、智慧稻作管理平台等核心技术系统做了详细介绍,并向现场专家展示了水稻无人机智慧施肥技术、水稻智能测产收获机、智慧农作服务APP等软硬件设备在田间的实际应用和作业情况。

南京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社会合作处、农学院相关负责同志,农学院师生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Baidu
map